女人不同阶段处女膜的变化全过程
- 2017/6/6 来源:39健康网
- 相关内容
医网摘要:女人不同阶段处女膜的变化全过程是怎样的,这就需要我们来了解一下处女膜的原理了,处女膜对女性来说作用很大,而且会发生很多变化,绝不仅仅是验证贞洁而已。
我们知道现在还有人在讲妇德,知道很多人还是有处女情结,知道很多人靠处女膜还判断女孩子是不是处女,我们也知道这并没有必要,但不代表所有人都知道,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,处女膜到底为何而生,女人不同阶段处女膜的变化全过程吧,知道了这个我们才不枉为女人啊,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很重要的一步。
女人不同阶段处女膜的变化全过程
处女膜为何而生?
每个未婚女子的生殖器官上,大多有一层薄薄的处女膜。如果暴露外阴就可以观察到,处女膜是阴道口内缘的一层环形半封闭状的薄膜皱襞,它的中央有孔,孔的形状有半月状、圆孔状、椭圆状、筛状等,厚度约2毫米。处女膜上还含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末梢。
通常,大多数女性在第一次性生活中,处女膜会“一触即溃”,造成阴道口出血,即人们常说的“见红”、“落红”;以后随着性生活次数的增多,阴道口逐渐变大,处女膜也随之而消失。不过,有极少数女性天生没有处女膜;也有极少数的女性处女膜上没有孔隙,成为“石女”,这就须作“打洞”手术,否则会因经血的积聚而影响身体健康。
处女膜的三个变化阶段
少女时代:
处女膜覆盖在阴道近外口处,大约1~2毫米厚,中间有一个小孔,叫“处女膜孔”, 直径约为1厘米,通常为圆形、椭圆形或锯齿形;有的呈半月形,膜孔偏于一侧;有的为隔形孔,有两个小孔作上下或左右并列;有的有很多分散的小孔,就像筛子。
月经时,经血通过这个小孔排出体外。如果膜上没有小孔,则每月的经血被阻挡,在阴道积聚,并向上扩展到子宫腔和输卵管,甚至流入腹腔中,造成输卵管破损,肠管粘连,腹腔感染,医学上称作“处女膜闭锁”,必须施行妇科手术。
在我们青春期前,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少,阴道粘膜薄、皱壁少、酸度低、抵抗力弱,处女膜具有阻拦细菌入侵阴道的作用。青春期以后,随着卵巢的发育,体内雌激素增多,阴道抵抗力加强,处女膜也就失去了作用。
初夜:
初次性交,处女膜被顶破而形成裂口,并造成出血。
由于处女膜形态各异,破裂的程度会有很大差别。有两个孔的中隔形处女膜出血较多,伴有比较剧烈的疼痛。唇形处女膜则出血很少,几乎无痛感。较厚且弹性很好的伞形处女膜有可能完全不破裂!
据美国妇科医师的调查,约有30%的女性在第一次性交时没有出血。这30%之中包括弹性较强的伞形处女膜,它可能会在多次性交后或在某次比较疯狂的性爱之旅后才会破裂,但未必出血。还包括极易破裂的多孔筛形处女膜,它可能在初次性交前就已经因各种原因而破裂了。
生育后:
由于胎儿经阴道娩出,处女膜进一步破损。有时仅留下几个残存的突起,叫处女膜痕。剖腹产分娩则不会发生这种变化。
处女膜修补术——做?还是不做?
尽管破碎的心无法修补,但破裂的处女膜却可以。处女膜修补只是一例很简单的外科小手术:利用残存的处女膜,进行手术缝合,使它尽量恢复到破裂前的状态。因外物撞击、运动撕裂或少数几次性生活造成的破裂很容易修复。但若经多次性生活,复原比较困难。
处女膜修补术百分之百是处女膜文化的产物。在17、18世纪的欧洲,女人一律贴上两类标签:“淑女”或“妓女”。区别也很简单:初婚前处女膜是否完整。那时医学没有现在这样进步,但女人们同样有办法,比如新婚之夜藏一个鸡心上阵。
经过多年性解放运动,处女膜意识早已淡化以至几乎无形。现代女性更关心的是:什么时候开始,和什么人开始。欧美的性整容科学比国内发达许多,但并没有处女膜整形一项。
也许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“童贞“这个概念:童贞不是我们能“失去”或“献给”某人的东西,不是那一层膜或几滴血,而是意味着我们的自尊和身体的完整,我们选择的自由。当从这种自尊的感情出发,进行严肃而慎重的选择时,对每一个新的恋人,甚至和同一个恋人,在生活的每个新的时期,我们都是童贞者。
也许只有当女人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身体,当男人们真正懂得贞洁存于内心中而不是那层薄薄的膜上的时候,我们才能摆脱处女膜幽灵对心灵的桎梏。
也许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“童贞”这个概念:童贞不是我们能“失去”或“献给”某人的东西,不是那一层膜或几滴血,而是意味着我们的自尊和身体的完整,我们选择的自由。当从这种自尊的感情出发,进行严肃而慎重的选择时,对每一个新的恋人,甚至和同一个恋人,在生活的每个新的时期,我们都是童贞者。也许只有当女人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身体,当男人们真正懂得贞洁存于内心中而不是那层薄薄的膜上的时候,我们才能摆脱处女膜幽灵对心灵的桎梏。
女人不同阶段处女膜的变化全过程你知道了吗,身体是上帝的杰作,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应的作用,功能很巧妙有用。所以处女膜的存在也有很大的用处,我们没必要把它当成别的什么象征。
本文来源: http://love.ew86.com/a/20170606/1488464.html